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

发布时间:2023-10-05 17:47:21    浏览:

[返回]

  非凡体育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开始,茶文化便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也推动了诗文书画创作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家以茶事为题材进行创作,众多作品充分展示了古代茶事的繁荣盛况,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1)

  陆羽《茶经》记载关于茶的民间传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1]随着饮茶的普及,茶文化迅速发展,茶道、茶德、茶精神应运而生,茶联、茶书、茶谱、茶诗、茶画也不断涌现,茶具、茶艺也更为丰富精致,茶文化的内涵随之发展而不断饱满和丰富。

  《中国茶叶大辞典》这样界定茶文化:“茶文化的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叶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茶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2]

  虽然极少有专门研究无锡惠山茶文化的文章,也没有相应的概念论述。但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无锡茶业考察,发现无锡在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制茶饮茶变革、茶具改进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等,在当时都处于引领潮流的位置,无锡茶业与茶文化是中国古代茶叶的一个代表。

  无锡茶文化内容广泛,名山寺院丛聚,人文荟萃,文风鼎盛,表现形式多样。惠山茶文化是无锡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无锡茶文化的精华所在。惠山茶文化是以惠山的地域风貌、人文景观为基础,饮茶传统与饮茶习惯经过长时间的与惠山生态环境相融合,为其打上了惠山的烙印。

  惠山茶文化的精髓浓缩于惠山茶会,而惠山茶会又缘于文徵明等人久慕无锡惠山第二泉的盛名。天下第二泉位于惠山寺南侧,原名惠山泉、陆子泉。刘伯刍品天下七水,茶圣陆羽品天下二十水,均将无锡惠山泉水列为天下第二。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湖州刺史李季卿至维扬拜访陆羽,请教天下水品,由是二泉始为天下重。唐代宗时宰相李德裕嗜饮二泉水,命地方官千里驿传。[3]宋徽宗时二泉水成为贡品,赵佶在《大观茶论》称古人品水以“中泠、惠山为上”[4],宋高宗赵构则在南逃途中亦曾亲临二泉品茗。历代以来,李绅、皮日休、苏轼、杨万里都写诗词歌咏二泉。惠山泉声名大噪,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都成为其粉丝,极力推崇,不远千里,舟车载行,也要把这水运回去。以此烹茶待客,那是何等讲究。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2)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5]团饼制茶则退出历史舞台,生产和冲饮散茶的方式成为茶事主流,改变了明朝人的饮茶习惯,从而促进了各类以茶事为素材的书画作品问世。惠山茶文化则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进入鼎盛发展期。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二月十九日清明节,著名画家文徵明与友人茶会于惠山,兴会所致挥毫作了《惠山茶会图》,设色纸本,再现了诗人、画家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情景。《惠山茶会图》最负盛名,已成为众多茶画作品的代表。

  明嘉靖年间,无锡籍书画家王问创作了茶画《煮茶图》及草书《茶歌》,《煮茶图》详细描绘了惠山竹炉煮茶的传统,画中更是出现了号称“天下第一壶”的紫砂壶——吴经提梁壶。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非凡体育,每次必临二泉品茗,并留下许多御碑、匾额,赞美惠山之湖光山色和二泉灵液。

  茶是明代文人构建自我精神文化生活的媒介。通过明代文人流传下来的关于惠山茶文化的相关书画作品,我们可以一窥那个时代茶人集团对茶事的喜爱与通过艺术化生活对闲适清雅内在气质的追求。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3)

  茶人集团出现于明代中晚期,不是一时一地涣散且短暂的时代现象,而是具有集体意识,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且具有明代特色的社会组织。明代茶人的性情行为、志向兴趣等各方面,都有其时代的风格与特色,与当代文人集团的生活文化意识存在差异的是,他们以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借茶事来抒发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留下了以茶事为核心,书画为载体的文化艺术创作。茶人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是与明代生活文化的整体变迁与开展是相互适应的。

  明代茶人集团集中出现在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等江南六府,茶人集团中的典范人物,主要都是当时的名流、隐士,他们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加上个人的特色与时代标杆,茶风由是而起,品泉煮茶风潮在江南地域风靡一时。

  明代无锡茶人的主要代表有王绂、吴纶、王问、邹迪光等人。王绂(公元1362年—1416年),号友石生,别号九龙山人。学识渊博,精通书法,能诗善文,有《王舍人诗集》传世。吴纶(公元1440年—1522年),号心远居士,一生隐居不仕,偏嗜茗饮,煎茶之法极其精湛。王问(公元1497—1576年),号仲山,书画家。书法类米芾、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诗作萧闲疏放,冲然自得。邹迪光(公元1550年—1626年),号愚谷,万历二年进士。工诗文,善画山水,兼善音乐。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吴智和在《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一文中写道:“惠山茶会在中国茶史上的特点有三:一、留下明代文人可贵的书画真迹,二、记录当代茶人的茶泉雅兴,三、王宠的暖茗宝器“茶鼎”携至二泉亭下,是茶史的一大盛事。”[6]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4)

  江南茶人绘画群星灿烂,据查阅相关资料后统计,有苏州人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品茶图》、《汲泉煮品图》、《松下品茗图》、《煮茗图》、《煎茶图》、《茶事图》、《陆羽烹茶图》、《茶具十咏图》和唐寅《事茶图》等,无锡人王绂《竹炉煮茶图》和王问《煮茶图》等。这些茶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受到时人的追捧,不仅丰富了我国茶画宝库,也是我国茶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和宝贵遗产。

  明代惠山寺住持普真(性海),喜与文士交往,晚年住听松庵。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竹炉。竹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以喻天圆地方。竹炉制成后,普真汲泉煮茶,常常招待四方文人雅士,举行竹炉茶会、诗会。当时无锡著名画家王绂,专门为竹炉绘图,学士王达为竹炉记序作诗,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成为明代惠山一件盛事。此后惠山茶会名声大噪,各地文人墨客接踵而来,这期间以惠山茶会为题材的诗词、书画作品纷纷涌现出来,使得惠山茶会成为江南茶事的代表,一度占据了江南茶事的中心地位。

  从明代的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文人画家们把惠山茶文化的思想与内涵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当中。茶文化包含了茶、茶事、茶艺等,这其中有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书画家们把在惠山上品茶之雅事描绘的栩栩如生,从观茶的外形到品茶的滋味再到惠山茶事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全都绘于纸上。惠山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影响着书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而茶会也由以往注重炙茶、碾茶、煮茶、奉茶、品茶、斗茶、论茶等以茶会友、以茶寄情的形式,转变为更深层次的、更有艺术气息的雅集、博古、品茗等形式,更加荟聚明代茶人的审美意趣。

  文徵明是明代画家的杰出代表,其茶事绘画作品众多,传世的有《惠山茶会图》、《品茶图》、《汲泉煮品图》、《松下品茗图》、《煮茗图》、《煎茶图》、《茶事图》、《陆羽烹茶图》、《茶具十咏图》等十数幅,其中以《惠山茶会图》最负盛誉。本文就选取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作为明代画家的杰出茶画代表加以分析。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5)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

  画面中人物共有八人,五主三仆,可分为三组场景。第一组为中间,在一处树石之间搭有一简陋茅草井亭,有两位主人围井栏盘腿坐于井亭之中,其中一人,单手撑着上身侧首观水,他旁边一人腿上展卷正在阅读。第二组为画面左边,紧挨着井亭、松树下茶桌上摆放着各种精致茶具,桌边方形竹炉上置有茶壶似在烹泉,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备器,另一文士似乎是刚走到此地,伫立拱手示意,似向井栏边两个文士致意问候。第三组为画面右边,亭后一条幽幽小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之上又有两个文士一路恰恰攀谈,徐徐漫步而来,前面一书童回首张望二人,似在为他们引路。画面自右向左展开,山石层叠,松柏掩映,众人或坐于泉亭之下,或列鼎煮茶,或山径信步。人物形神兼备,仪态洒脱,与周围的景色构成一个整体,既展现了暮春时节山林的幽深佳美,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雅情致。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6)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王问(公元1497年-1576年),字子裕,号仲山,无锡人。他的书法类米芾、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王问以行草书的方式洋洋洒洒写就米芾风格的自作《茶歌》一首:“华山前,玉川子,先春芽,龙窦水。石鼎竹炉松火红,鱼眼汤成味初美。君不见,真阳动时气满盈,万簇旗枪海云里。纤手摘来清露溥,黄金台畔香尘起。宜州阳阮何足奇,中泠雪鸣无乃是。琉璃下三啜饲,顿觉清寒沁人齿。数片中涵万斛花非凡体育,焦吻枯肠一时洗。雅州老僧将未已,指点一翁柱下李。品尝未竟一夜仙,走入青城暮山紫。祗问留题石公水,雾锁云封几千祀。仲山王问书於宝界冷抱一庐。” [7]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7)

  王问的《煮茶图》是继王绂《竹炉煮茶图》后的又一以竹炉煮茶为题材的画,其详细描绘了惠山竹炉煮茶的传统,与明代的文征明、唐伯虎的诸多传世茶画一样,为后人一窥古人茶事的优雅和讲究提供了难得机会,王问于父亲去世之年绘制该画为纸本墨笔,图中绘制白描人物三人,左面主人席地坐于竹罏前,聚精会神,用铁筷子挟炭烹茶,竹罏上置提梁茶壶,这把提梁壶就是紫砂壶诞生年代判断可以找寻到的最早人文资料,意义重大。

  从《煮茶图》中可以看出,对面席之上坐着的文士与僮仆持一手卷,文士正在执笔泼墨挥毫,从满脸的笑容看对自己刚刚写就的茶歌非常满意。僮仆收卷的手势是高抬,很显然在留心墨迹是否已经干透,并不急于收卷。席上备有笔、砚、茶罐、三足宣德炉、书函、竹制书画筒等。呈现了文人相聚,论书品茗的清闲。

  明代书画家喜欢把茶事活动安放在天地山水之间,以茶会入画。正因为茶会所蕴含的清雅之境和文人闲适的生活态度相一致,茶会也是书画家们找寻心灵与大道相通的一种媒介,也是对心灵的净化与慰藉。

叶倪 惠山茶非凡体育文化与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活(图8)

  现如今,惠山茶会这一能够显示民风、表现素养、寄托感情的文化艺术活动仍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传承着。我们作为新一代无锡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在与古人时空对话中,继续传承书香艺韵,接受无锡惠山茶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6] 吴智和:《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明史研究》辑刊,第110页。

  叶倪,江苏无锡人,公共管理学硕士,中级经济师,高级物流管理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行政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交通文化。无锡工商管理硕士科技创新研究会成员。先后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物流技术与应用》、《无锡文博》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更,导致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会错过推送。

  人海茫茫,相遇不易。感激每一位粉丝的关注,同时为了不让彼此错过,恳请各位将“江南文化播项”添加为“星标”账号。

搜索